跳到主要內容
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功能
網頁導覽
:::
首頁
藏品查詢
分類瀏覽
English
首頁
> 藏品資訊
:::
乾隆五十三年信牌
編號
編 目 號
:
AH002274
主題
分類1
:
古文書-民間文書
名稱
登錄名稱
:
信牌
中文 名稱
:
乾隆五十三年信牌
其他名稱
:
全集題名:岸裡大社文書
-數量-
單 位
:
張
數 量
:
1
族群/地點
所屬族群
:
平埔族(巴則海族)
時代
製作/使用西元年代
:
乾隆五十三年
製作/使用時代
:
清朝
材質
主材質分類
:
紙質
尺寸/度量
長
:
658
mm
寬
:
1434
mm
其他測量值
:
65.5x143 cm
外觀描述
原件與否
:
原件
內容/意義
作者
:
潘兆仁、潘兆敏兩大房
-備註-
備 註
:
1.省立臺中圖書館移交 2.彰化縣知縣給番童潘初拔執照。
參考資料
:
1、陳秋坤,《清代台灣土著地權:官僚,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(1700-1895)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1994年。2、姚嘉音,〈從歷史足跡看巴宰族岸理社之宗教變遷:以埔里愛蘭地區的基督教化為例〉,台北: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7年。3、張耀宗〈岸裡社與儒家教育〉《教育資料與研究》104(2011):107-124。
藏品描述
描述
:
本件為乾隆53年官府發與信牌,准許岸裡社潘初拔進入彰化縣學。文中提到潘初拔的身份是「彰化縣粵籍番童」。這是由於潘初拔(進文)本來為廣州嘉應州人陳結四之子,早年就賣身給潘士萬作螟蛉繼子,並取番名初拔。潘初拔後來也招納漢人之子潘阿沐,可證熟番抱養漢人的現象相當普遍。
再者,由本件與其它相關文書可知潘家子弟中有數人曾經藉由捐納方式,得到貢生或監生資格,顯示潘家深諳漢人習俗,漢化程度頗深。
岸裡社潘家早於乾隆8年,潘敦仔即獲樂舞生資格,敦仔的長子潘士萬(兆仁)曾先後捐金取得「國子監監生」、「候選布政使司」身份,敦仔次子潘士興(兆敏)於乾隆51年(1786)同樣以捐官方式取得「貢監生」,兩年後,清廷發給潘士興「六品頂帶」予以翎頂義民職銜,同年,潘士萬長子潘進文(初拔)捐款進入彰化縣學成為番童生。嘉慶6年,彰化縣選舉潘承恩為佾生,並發給其學照作為資格證明。嘉慶16年,潘士興長子潘春文(德秀)捐官獲得「貢生」執照;另一子潘德升亦於嘉慶19年捐銀取得監生資格。可見潘家在漢學教育上造詣或許不低,但其熟習漢人風俗,懂得透過捐官方式取得名譽地位,潘家也得以免除勞役差事,進出公門時也能獲得官方禮遇,潘家在地方上的聲望日漸增長。其中,最重要的是潘家能在日後有效保障其土地權,在與漢人簽訂土地、水權契約,或是其他法律爭訟時,不致任人擺佈。
回上頁